2009年4月21日 星期二

道風山

在這個淸明節 (4/4/09) 及 復活節 (11/4/09) 裏, 本公上了道風山.

清明節那天是本公生平以來第一次上道風山. 基本上是前來探路的 (清明節陽氣盛, 最適合探路); 因那裏風景優美, 故決定在復活節帶同大機及腳架再遊一次.

來往道風山是有免費小巴坐的, 位在大圍火車站隔鄰 (有道風山墳場 及 信義宗神學院的免費穿梭巴士). 不過墳場車只限載拜山者, 其他者需乘往神學院的小巴. 不過好像有時段限制, 最遲開出時間是下午一時左右. 但乘座者不知是否須出示會員証.

兩次往道風山我沒有乘免費車, 第一次是途步由沙田排頭村前往, 第二次是在大圍乘的士前往 (過了免費車時段)

原來道風山是基督教的地方. 一到假日及與上帝有關的節日, 大堆教友便會聚在這裏.

由沙田排頭村上道風山, 途中經過迴旋處見到道風山道路牌直上, 直到沿途見到這些石級, 便知道已到達了.



沿這些石級直上, 會見到祈禱的迷宮.



迷宮再直上有魚池



再直上便看到道風山的主要建築物, 那是極富中國特色的建築, 尤以有類似佛教寶塔建築設計的聖殿最具特色.



道風山的「道」,不禁令人聯想起中國的宗教,故常常被人誤會為一座中式廟宇群。其實,道風山是一個由西方傳教士興建的一個基督教建築群,是由一所教堂、一個圖書館,以及一個專門製作和售賣基督教工藝品及書籍的藝術軒組成的。早前政府有意將之列為香港法定古跡,但經教會考慮後,認為有兩個弊處,除要將機構開放予外人參觀影響清靜環境外,建築物亦不可作任何改動,對教會將來的發展有影響,因此拒絕政府要求。政府只能將該處列為二級文物。


道風山的主要建築物「聖殿」殿頂瓦列分兩行,外形成八角形,藍瓦紅梁,簷角飛翹,尖頂中央豎立一十字架,每一簷角上,都豎立四個僧侶小像,聖殿外掛著一口從「景風山」搬來的大銅鐘。殿內有「講課室」,是牧師講道的地方,兩旁有聯語:「道與上帝同在,風隨意思而吹」。聖殿下方為靜室,名「蓮花洞」,內懸長明燈,十字架下安放蓮花座,仿如佛堂靜室。




大銅鐘



在主建築群外圍小徑經過一條窄路,能通往「生命門」, 進門後能看到「感恩亭」及「大十字架」


小路



在小路可飽覽大圍全景



原來小路曾有猴子出沒的.




生命門



兩門上的文字, 題字的人是孫文



生命門欄上的雕劇, 極富水墨畫的色彩 (竹葉、蓮花)



感恩亭



亭內鑲了六幅彩瓷,是六個著名的聖經故事。



道風山著名地標----大十字架, 上有「成了」二字.



十字架旁有「活在主內」的大石鐫.



十字架下的「望夫石塑像」(原來香港有多過一個望夫石, 還以為那個真品被搬到這裏來 (真品<-- 指的是在獅子山附近的那個望夫石))


(其實, 我一點也不覺得這是具望夫石 XDDD~)


在這裏可遠眺沙田城門河一帶.



有關道風山的知識 (資料來自網上)

1) 名字和徽號的由來

信義宗路德玫瑰「道風山基督教叢林」中,各詞;字皆有意義。其中:

道是指「神的話」

風是指「聖靈的能力」

山是提該建築群位於山上

而叢林則有「茂林綠野」之義。

整句的含意為:「神的話如靈風颯颯,居高於道風山上,使這片茂林綠野成為聆聽上主聖言之地。」

而徽號則是一個插在蓮花上的十字架,表示了道風山最初是向佛教徒傳播基督信仰的教會。


2) 傳說和歷史

紀念艾術華的銅牌關於道風山的傳說,坊間有多個版本:其一是從前有一個佛教徒因為信了耶穌,自此將充滿佛教色彩的寺廟建築改建為敬拜上帝的聖殿和基督教叢林,而這地就成了今天的道風山了;而另外一個則是說一個信奉了基督的佛教僧人把寺廟捐給一名的傳教士,而該寺成為了今天的道風山了。可是,道風山建築群雖是古色古香,富中式寺廟特色,但它一開始已是由一名挪威籍宣教士艾香德牧師(Dr. Karl Ludvig Reichelt)創辦。他於1904年抵達中國湖南傳道。在當時,他對中國的宗教興建日濃,並燃起專向佛教徒傳道的異想。他在1922年在南京創立「景風山」,主要傳教對象是佛教及道教徒。後因軍閥內戰的緣故,艾香德牧師於1930年把工作由內地遷移至香港,在沙田創辦「道風山基督教叢林」,為了吸引佛、道教徒前來道風山學道,艾香德牧師更邀得丹麥著名建築師艾術華(Johannes Prip-Moller)設計龐大的中國式建築群。故山上的中式庭臺樓閣皆是由教會興建,和坊間傳說有所不同。

不過經過幾十年的風雨侵蝕,基督叢林的確是有翻新的需要。再加上1999年一場大火把側堂燒燬,其他僅存的建築物也被白蟻嚴重破壞,再不能發揮其功用。所以道風山當局為了回復古蹟的光彩,他們決定為基督叢林進行全面復修,並在其毗鄰動工興建之信義宗神學院,增大其建築規模。


3) 信義宗神學院

信義宗神學院是由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中華基督教禮賢會香港區會、香港崇真會及台灣信義會四間教會於1977年7月1日聯合建立,位於香港新界沙田道風山路50號,與「道風山基督教叢林」及「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為鄰。


信義宗神學院前身為信義神學院,於1913年創建於中國湖北灄口(漢口附近),屬中華信義會。1948年年底,因大陸時局動盪,遷來香港,成為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之神學教育機構。1992年末,信義宗神學院遷往道風山山頂新校舍。

神學院大部份的學生均來自香港,但亦有百分之二十的學生是來自超過十六個不同的國家;另外大約三分之一的教授來自世界七個不同國家。信義宗神學院已漸漸從一所本地的神學院蛻變為地區性的神學院。


4) 石拱門

其實這是道風山的入口 (以上介紹的石級該為出口), 上刻有「道風境界」的四個大字,另一邊則刻上「道風大千」.



穿過拱門有一小斜路是往道風山墳場的. 內裏可看到就近的寶福山及萬佛寺.

雖然墳場內可看到美景, 但墓碑與墓碑間相距非常狹窄 (相距約10cm), 梯級位又非常斜, 且有先人亦葬在梯級位上, 墳場內沒有小路, 亦沒有指示, 容易迷路, 故遊人要份外小心啊!


後記:
從頭到尾, 本公不是為參觀道風山而到道風山的.

道風山是我清明節(4/4/09) 作沙田寺廟遊後, 順道到往道風山那條路看看 (排頭村直上那條) 沿途有沒有寺廟/庵堂.

其實我當天是替我娘尋找她養母們的靈位而來的, 寺廟遊可說是用來掩飾行動而已. (為此事而協助過我的朋友都知這是什麼事了, 故不再作描述)

原來沙田區的寺廟/庵堂多得很, 除了有著名的萬佛寺及寶福山外, 其餘還有很多未注冊及從沒聽過的, 如: 佛教道合院、紫霞精舍、般若精舍、道榮園等等.

每間寺院各有特色, 有的莊嚴; 有的簡潔清雅, 鳥語花香; 有的自成一角, 像隱居者的居室. 不過他們皆能令善信有心神頓時變得平靜的特質.

由於得知沙田的寺廟大多位處偏僻的山上, 除了星期日、公眾假期 人較多外, 其他日子人影廖廖可數.

現在找靈位非常快捷方便, 因為差不多寺廟都對靈位進行電子化管理, 亦由於此, 本公才能到多間寺廟詢問, 詢問結果是:

1) 一位的名字各個庵堂皆有出現, 可是葬年及夫家姓氏不是我要的;
2) 而另一位各大庵堂皆沒有此名.

回家後向母親報告結果, 她得知我在清明節到山頭「攪攪震」大驚得嚇破膽.

現在已知道排頭村一帶的並沒有我要的人 (但我沒有找到那些關了門的寺廟),

母親曾擔心寺廟結束會胡亂棄置那些沒有人認領的骨灰龕. 有網友說, 沒有人處理的骨灰會被埋葬在羅湖沙嶺墳場內, 那裏的墓碑只有號碼而沒有名字, 那即是說她倆的骨灰最後會在那裏出現. 這個最壞打算的地方, 有空的話我會先前去打聽, 當然要待陽氣鼎盛的重陽節才出發吧!

我當然非常希望她倆真的不在那鬼地方吧! 但如果她倆真的在那裏, 那以後我便不用在沙田區裏撈針了. (母親說她倆是在沙田區的寺廟裏.(真的非常非常地希望快點找到~快點找到~))

沒有留言: